欢迎光临中药材平台!
注册 登录
供应 | 求购 | 资讯

    成就中国第一大中药材产业链,“宝藏小草”给上海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什么启发?

       日期:2021-06-04     浏览:115    评论:0    
    核心提示:  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快到了,江南地区尤其艾叶飘香,民谚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因艾叶含独特气味,挂在门上可驱虫祛瘟。  
     

      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快到了,江南地区尤其艾叶飘香,民谚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因艾叶含独特气味,挂在门上可驱虫祛瘟。

      流传千百年的习俗走到今天,衍生出不少“新生意”——社交平台上各类艾灸仪大卖,深受年轻“养生族”追捧。

      常人说“视如草芥”,比喻像草一样不起眼的东西,殊不知,小小艾草蕴含宝藏。

      习近平总书记5月12日考察河南南阳艾草产业发展,尤其让人们从艾叶、艾灸仪中看见“艾产业”的独到潜力。

      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我国的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到2030年达到16万亿,中医药产业占30%-40%,发展空间巨大。《上海市中医药条例》已于5月1日起施行,进一步为健全本市中医药服务体系、支撑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其中,该条例明确统筹规划上海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支持特色产业园区和服务平台建设。在业内看来,引领此轮上海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小草”里的大健康产业价值,潜力巨大。

      小小艾草成就国内第一大中药材产业链

      艾草,看似地上不起眼的一棵草,能量不小。数据显示,2004年-2020年,国内艾草产能从6828吨增长到85444吨,年均增长率高达16.87%。其种植面积也从2.17万亩,高速增长到27.12万亩。在此期间,艾制品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宽,由单一的艾灸产品发展至艾灸养生、中间体提取、药膳食谱、艾灸器具、日用洗化、布艺家纺等多领域。

      截至2020年,国内艾草消费渠道构成包括艾灸养生保健、中药饮片、中成药等。其中,养生保健消费占据绝对优势,年用量超过8.05万吨,包含艾灸产品、艾草油、鲜食等诸多品类。灸疗产业在2013-2020年连续7年保持高速发展态势,2020年国内艾草产业总产值高达395.13亿元,成就国内第一大中药材产业链。

      说它是“宝藏小草”,当之无愧,在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胡鸿毅看来,它的价值还没有最大化。

      “对艾制品鱼龙混杂的担忧,对优质保健产品的渴望一直不绝于耳,从艾叶、艾油到艾灸仪等,在大健康时代,人们对养生保健的需求已不单单是治疗,而是表现在预防、治疗、修复、康养‘四结合’的生活新方式的追求,而中医药特色健康产业突破瓶颈再提升需要最后的‘临门一脚’,即科学论证。”胡鸿毅分析,早在汉代,灸疗已经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上海作为“灸”的研究重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能否把这个“价格很低、价值很大”的艾产业进一步做好,形成新产业“打卡地”,值得思考与行动。

      标准化,中医药产业发展必须跨越的台阶

      上海是“灸”的研究重镇,提到灸法,绕不开一个人——中国针灸学会灸疗分会主任委员、岳阳医院、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吴焕淦教授。

      

      吴焕淦教授在治疗中

      “中医治疗装备比如艾灸仪、艾灸器具,标准化工作做得好,才能有力推动产业发展。”吴焕淦教授分析,就艾灸艾草产业而言,一个方向亟需关注,就是进一步推动艾灸疗法产学研深度融合。

      他举例谈到,当前,市场上常见灸疗设备有艾灸器、明火电子灸器、仿灸红外仪等。艾灸器是一类以解决手持施灸不便为主要目的而设计出的辅助施灸设备,如木制灸盒、金属制随身灸盒、百笑灸、瓷灸罐。明火电子灸器是指运用现代工业及电子数控技术,控制传统艾炷施灸时的温度,并减少施灸过程中烟雾释放的一类灸疗设备。仿灸红外仪是指运用红外仪模拟艾灸发出的温热效应及红外辐射设计而成的灸疗设备,部分设备以红外仪加热艾饼作用于患处。

      “红外、激光、计算机等技术逐渐应用于艾灸设备,但相关领域的研究很少。如何安全又有效,有很多研究值得做。”吴焕淦教授直言:科学论证与标准化、品牌化结合,是引领中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台阶。

      中医药领域的“标准化”,上海有基础、更有特色。落户于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 249)是全球专业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的组织,现有47个成员体,已发布67项中医药国际标准。

      尤其在艾灸领域,ISO/TC 249已发布了艾叶、艾灸具、红外仿灸仪、无烟灸具、电热灸设备等国际标准,对艾叶原材料及艾灸相关治疗仪器的质量与安全进行了规范。此外,还有清艾条、艾绒质量检测方法等若干新项目提案正在研制中。

      当前,上海中医药大学正积极筹建“上海标准”大健康专业技术评价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立将进一步推升上海健康领域优质标准的诞生,进一步促进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

      “中医药特色交叉人才”,太需要了!

      谈及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同等紧要的就是人才。

      吴焕淦教授透露,在他领衔的两项国家“973计划“灸法项目里,已将传统中医基础理论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等多种技术相结合,用以开发高性能、强功能、智能化的仪器,并将这些仪器投入大规模临床应用。新技术的汇入,给传统针灸医学注入更强大的生命力,为发展中医药针灸事业增添新动力。由此也可窥跨学科人才之需。

      “中医药事业守正创新,除了要挖掘经典,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还是人才,以艾产业为例,需要有人研究艾,同样需要人工智能、计算机、品牌推广人才等。”胡鸿毅感觉,造就新一代中医药特色人才,太需要了!

      注意到这个问题的高校已开始“破墙”牵手,上海中医药大学与上海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交大、上海科技大学等悉数推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发展中医药特色“新工科”“新医科”。

      早前,上海中医药大学就首创了“中医人工智能学院”,率先建设中医工程学科专业,研制多款中医智慧产品。这其中,“中医四诊综合检测系统”还被选为“火星-500”地面模拟仓内航天员健康信息采集、分析的唯一中医设备。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对标“国际数字之都”建设,上海市层面将打造中医药数据治理和人工智能特色学科人才队伍。

      这其中包括以上海中医药大学智能医学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核心,建设中医药人工智能学院,推进建设30个中医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结合的应用场景,并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在此期间,加快培养紧缺人才,打造集最新医学科技、生物医药科技及人工智能科技为一体的医教研产结合的创新型医学诊疗研究平台,助推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向更高标准、更高水平转向发展。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