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大计,教育先行。良好的品德、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培养身体、心理健康的孩子之必备因素。”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王宜带来了“推动中医文化、中华传统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的‘品育’教育”的提案。她表示,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宝藏丰富,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中国传统食文化教育,包括教化人心、敦厚习俗、促进健康文明饮食生活,其中有不少是应该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的。要推动中医药文化和中华传统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植根到孩子们的心里。
如何将中医药文化、传统饮食文化与营养学知识更好地传播出去,一直是王宜反复思考的问题。近年来,她更是致力于创作“本草童谣”,用童谣的形式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用童谣将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勾起,打开的将是中医药文化广阔天地的大门,健康饮食的观念也能从小培养起来。”王宜说,让孩子们接受中医药文化,不仅要落在实处,体现在生活中的细节,更要朗朗上口,方便记忆,童谣是非常好的教育方式。
cription="编辑提供的本地文件" style="border: 0px solid rgb(0, 0, 0); vertical-align: top; max-width: 90%; 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height: auto !important;" alt=""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王宜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激发居民热爱健康、追求健康的热情,养成符合自身和家庭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科学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实现健康生活少生病。 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是为了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制定的法律。家庭教育不只是每个家庭的“小事”,更是受到国家重视、社会共同参与的“大事”。
“幼年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王宜表示,知识和文化在幼时入脑可铭记一生。“品育”是将德、智、体、美、劳通过日常生活,以教育的形式完成。具体来说,就是在日常衣食住行养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以浸入式学习方式,加深孩子对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和风俗习惯的理解与热爱,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餐桌上的“品育”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应该从小给孩子树立养成良好生活方式的理念,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为此,王宜建议建立全社会多方参与的养育体系,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如全国妇联、国家卫生健康委等,积极开展面向家庭的相关活动,让中医药文化、中华传统食文化融入家庭,通过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将中华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家庭养育需担负起第一责任,家长要以各种方式营造家庭氛围,树立优良家风,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家庭资源与管理,从自身生活水平出发,提高文化素养,学习创新饮食文化教育技术手段。孩子是从家庭内部关系学习建立外部关系的,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平等、尊重、信任、宽容等积极情绪,有助于他在个人和集体之间建立和谐、有序的关系。
建议建立家庭教育支援团队。在有条件的前提下,以社区为单位成立支援团队,吸纳有育儿经验的志愿者、教师、营养师、心理师等相关专业人员,为特殊需要帮助的家庭提供社会支持。以宣传、调研、家访等形式切实解决家长和学校无法解决的问题。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深化“中医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传统饮食文化进校园、上餐桌”。建议社区开展面向家庭的中医文化、传统饮食文化的宣传、培训工作。
一个个“小家”,结成了中国这个“大家”,国家的繁荣发展,每个家庭不仅是受益者,更应责无旁贷作出应有的贡献。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