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洪亮委员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代中医药工作作出战略部署与顶层设计,《中医药法》颁布、《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及《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印发,中医药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机遇。近年来,甘肃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为打造重量级医药健康产业集群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比如,在国家药监局支持下,2021年启动实施全国首批、第一个全省域道地中药材产地加工试点政策,争取多年的大宗药材产地鲜切加工政策得以突破落地,为补全中药材产地加工、企地一体化生产加工营销等链环,提升产地种植加工收益提供了解决方案。建成11个中药标准化种植产区、面积约150万亩。将中药材质量安全追溯与品牌认定进行挂钩,作为入选“甘味”品牌、“道地陇药”目录的条件。
为了打造重量级医药健康产业集群,董洪亮委员建议甘肃省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有关工作:
第一,全面发力,重点突破,选择陇西县、岷县、宕昌县等作为突破口,带动全省中药材产业的大发展。目前,陇西县被中国农学会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被国家工信部确定为“国家级中医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截至目前陇西县年可集散各类中药材1000多个品种,年交易量100万吨、交易额达200多亿元。岷县中药材种植面积60万亩,已建成全国最大的当归交易市场——“中国当归城”和乡镇产地交易市场,全国各大药市客商常驻岷县达500多家,流动客商1000多家,年市场交易量达35多万吨、交易额达100亿元。宕昌县联合中央财经大学积极构建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保障产出的中药材的各项指标符合国家药典标准,目前宕昌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正紧盯市场延链条,外联市场、内联基地,推动中药材产业从单一种植到“种植+仓储+加工+品牌+市场”全产业链转变。
建议上述县进一步做大产业规模,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同时推动农旅融合,融入文化元素。如宕昌县已经打造观景台1处,建成高13米的药王孙思邈雕像1座,还可融入哈达铺红色文化;陇西县应利用世界李氏文化中心,融入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岷县可以利用岷县会议及其附近的腊子口等红色文化,提升文化品位与知名度。
第二,推动药食同源。最近国家发布了药食同源目录,这是一大利好。甘肃省颁布了党参、黄芪、肉苁蓉3项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开展党参、黄芪等食药同源试点,19家企业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鉴于此,应该进一步推进药食同源的产业化规模,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保健需求。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堪称“国粹”。应进一步挖掘与弘扬中医药蕴涵的整体关联、中和为用、冬病夏治等文化,弘扬有关摄生、持生、达生、养生、强生、尊生、贵生等治未病的理论方法。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广大青少年心中播撒中医药文化的种子。
第三,放眼世界,推动甘肃省中药材走出去。《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显示,海外受访者普遍认为中医、中餐、武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1年4月份发布的统计数据,目前中医药的传播范围已经扩大至196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有113个成员国认可针灸等中医药诊疗方式,29个成员国为中医药的规范使用制定了有关法律法规。国家科技部已经部署通过“中医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研究”、共建联合实验室、主办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等方式,积极推进中医药国际化、标准化发展,中医药在政府间、国际组织间和民间的科技合作日益活跃。甘肃省要主动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及东盟国家等推广甘肃道地中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