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车,朋友就被这座藏在大山深处的中药特色小镇给吸引住了。鳞次栉比的中药商铺,熙来攘往的各地客商,人声鼎沸的热闹场景,令这座长三角知名的中药材集散地溢满了喜悦与憧憬。看着朋友饶有兴致地问性味、问品质、询价格,大包小包买个不停,我内心生出一丝骄傲:伴随时代发展步伐崛起的江南药镇,让世代种药的磐安药农,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红利了。
作为土生土长的浙江磐安人,我对家乡最早的记忆就是穷和苦。小时候家里穷,缺医少药,父母会采点土草药洗净、晒干、储藏备用。鱼腥草、菖蒲、金银花、薄荷、野菊花、葛根等,常见的小毛病都有药可治可防。药是草,草也是药,磐安的乡间村民大多是有着采药、种药知识的药农,他们将山上移植的、祖辈留传的白术、元胡、贝母、元参、芍药等品种,就近种植在田间地头,渐渐发展成为磐安的一大特色。
相传,南梁昭明太子萧统曾隐居磐安大盘山,在此结庐读书,还教民种药。自唐朝开始,山民就在大盘山上修建昭明院,以志纪念。如今,大盘山已成为一座以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拥有野生药用植物一千零九十二种,占浙江省药用植物的百分之六十一,天冬、龙胆、短萼黄连、明党参、细茎石斛、香果树等野生珍稀药用植物的陆续发现,更加增添了大盘山保护区的神奇和深邃。
我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教书。当时的县城还没有一条像样的马路,更没有一个像样的市场,有的只是零零散散几个小摊贩,农民种的玉米、番薯、药材当街晾晒,松明当灯,土豆当餐,日子过得比药还苦。作为全省五个特困县之一,有时出门连自己是磐安人都不好意思说。脱贫的路在哪里?磐安人发现,山中草,皆是宝,大盘山里没有一棵草是多余的,没有一棵草是敷衍的。于是,父老乡亲聚力建设中药材产业高地,从中药产业中找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良方。多年来,从山中一棵草到养生一味药,再到产业一座城,我亲身经历了磐安的华丽蜕变。
我们坐在“磐五味”中药加工技艺非遗传承人杨定升的“九和堂”里,一边品着黄精石斛养生茶,一边闲聊磐安药市的变迁。回想起当年肩扛背驮、走南闯北贩卖中药材的艰辛历程,杨定升颇多感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辛辛苦苦种了药材,还要东奔西走去销售,一年到头赚不了几个钱。现在,各地客商进山交易,许多业务通过电子商务就可完成,鼠标点一点、微信发一发,生意就做成了,真是今非昔比啊。”
朋友顺手拿起一包延胡索,扫描二维码,查询结果显示,此包药材采自大山下村种植基地,户主是武丹仙。药镇里每一户商家都配有一个二维码,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可全程追溯在售药材的来源和去向,真假优劣一目了然。一键直达,一屏掌控,握惯了锄头、犁耙的山区农民,学会并适应了用手机管理基地,用电脑完成交易。“加个微信,今后需要什么随时可联系。”“好的,好的,这里到北京、武汉、青岛等地的快递,两天就能到。”短短一刻钟,彼此相谈甚欢,杨定升又多了几位来自各地的朋友。
如今,放眼江南药镇,店铺林立,商家云集,大健康产业研究院、国药文化城、康体养生园、中药材产业园、中药主题公园等一批中药主题项目陆续建成,磐安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磐安中药材被列为浙江省首批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建设项目。磐安当地七成农民从事与中药材相关的产业,早已过上了殷实的日子。
要离开药镇了,我向朋友挥手道别,内心更期盼着,江南药镇的药香能飘向辽阔的远方。
《 人民日报 》( 2021年12月01日 20 版)